软件测试管理

软件测试与持续质量改进(附录G)(续)


G.24.2第四代语言和原型法

这一方法给出了以下生命周期的步骤。

(1) 组成一个原型法的队伍,包括-一个分析人员/程序员和一个终端用户。

(2)通过访问-些终端用户标定用户需求以定义问题并对用户期望采样。

(3)很快地开发出一个原型以阐述问题和用户期望的大部分议题。

(4)将原型演示给终端用户。用户使用原型进行体验并在--个特定时间周期内进行工作。如果原型是无法接受的,丢弃它。

(5)通过将在使用中标记的变动合并进去,可以对原型加以精炼。这一步骤和前一 步骤是循环进行的,直到系统最终达到需求标准。

(6)组成一个终端用户小组以便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对原型给出更多反馈。

(7)决定是否要实现该原型或者系统是否需要用常规语言重写。做出这个决定要基于可维护性、硬件和软件效率、灵活性和其他系统需求。

G.24.3迭代开 发对账

这个模型是基于如下观点的:系统是一系列的规约层次,每- -层都比上一-层更加详细。这些.

层次包括:

口非正式需求;

口正式需求;

0设计;

口实现;

口配置;

口运转。

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有更多的详细内容。另外,每-层都要与上一层的规约相一致。迭代开发需要对每-层都进行开发“对账”(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规约层次想进行-一个变更,首先更高层次要做出改动来支持这个变更)。开发的完整历史有这个“对账”记录来维护,保证所有层次上的-致性。每个层次上都建立一个原型来说明规约是一致的。每个原型都专注于在该层次上实现的功能。当测试、安装和培训结束后,最后的原型就成为了实现的系统。

G.24.4演化和舍弃

这里是两种模型。第- -种模型中,原型建立并且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实现的系统。另外- -种模型则是舍弃模型。

在这两种模型中,终端用户都是原型开发的完整部分,应当学习如何使用原型构建工具(举例来说,-种仿真语言或者4GL)。这两种模型的简要描述如下。

口方法1

■用户体验并且使用为响应终端用户最早也是最希望的对系统工作方式的要求而建立的原型。

■分析人员观察用户行为,确定原型的哪个部分需要精炼。一 系列的原型,或者说对初始原型的更改,演化成了最终产品。

口方法2

■已经实现了-一个原型。从这个原型和终端用户的反馈得出初始设计。建立另外-一个原型来实现初始设计。用一种常规语言实现最终系统。

G.24.5应用 程序原型法

这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本需求的确定一 把精力集中在确定基本目标和需要解决的主要业务问题,并定义数据元素、数据关系和功能。

(2)工作模型的开发一-迅速建 立一个工作原型,以表述关键需求。

(3)原型的演示一将 原型向所有有兴趣的用户展示,并通过用户反馈获得附加的需求。

(4)完成原型一-不断重复演示和模型增强这两步,直到用户对组织能够提供原型所需的服

务满意。-旦用户认同原型满足服务所需的概念,则可将原型增强成为最终系统或者用-种更有

效率的语言重新编写。

G.24.6原型系统开发

这一方法的各阶段如下所述。

(])管理层阐述组织的目标。这是以信息需求和系统边界和容量的范围的形式描述的。开发出原型的界面和报表。

(2)终端用户和管理层对原型加以评审和批准。完成完整的系统设计、设备选择、编程和文档化。

(3)管理层评审并提交实现的系统。与旧系统平行运行原型的系统测试。开始下一版本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以上3个阶段的循环进行。


G.24.7数据驱 动原型法

原型法是.一种理清设计思路、测试假设和从用户处收集实时反馈的很好的沟通工具。这一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 操作检查一定义项目范围并评估环境、当前组织和信息结构。

(2)概念设计一定义给出的元数据(也就是数据的结构以及在两个个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改变数据状态的服务功能所需的场景和检索的类型。

(3)数据设计一规范化元数据。

(4)启发式分析一在真实数据值的使用过程中,对照元数据检查需求的一致性,这一步骤与数据设计步骤-同循环。

(5)环境测试一构 建程序以支持数据输入和检索(原型)。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